毫厘之间见匠心 ——记大国工匠、三宁化工智能工厂推进办主任杨文华

2025-10-22 11:27     阅读:684

近日,2025年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发布,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榜上有名,标志着宜昌在高技能人才领域实现了“大国工匠”零的突破。

扎根化工仪表领域37年,杨文华先后获国家专利156项,发表论文28篇,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湖北工匠、荆楚楷模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偏毫厘不敢安

埋头苦钻仪表技艺

1988年从桂林航空学校微机专业毕业后,杨文华被分配到原枝江县化肥厂(三宁公司前身),成为仪表车间的一名工人。

那时的生产操作控制全靠人工,仪表系统发挥的作用有限。年轻的杨文华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仪表系统钻个透。

年轻时的杨文华白天跟着师傅学装配维修,晚上在厂里轮班值守。面对厂里大大小小的几百块压力表,他一直尝试改进。

企业新上5号造气炉,面对人工调节精度差、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杨文华创新将气动调节阀引入企业,并成功投用于合成氨厂,将人工控制的6个操作步骤改为计算机控制,精度也从1秒提升到0.1秒。曾经氮肥生产有一个高压串低压的带气放氨过程,高压气体一旦进入低压系统就会引发爆炸,放氨不足形成液位过高,又会造成工艺事故。为防止安全事故,杨文华经过两年的革新实验,最终破解了氨分液位检测和放氨带液的难题,每年为企业节约液氨放空损失120万元。

此后,杨文华几乎全程参与了三宁公司每个重大项目的仪表设计、选型、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迅速成长为带头人。其始终秉持“偏毫厘不敢安”的工匠精神,有效保障了仪表系统的精准性与稳定性,为企业安全生产筑牢了关键技术防线。

拥抱数字浪潮

领衔攻坚智能制造

“自动化是基础,智能化是未来。”随着产业变革,杨文华主动担负起三宁“智造”重任。面对成堆的原理设计图和复杂的编程知识、协调管理等繁重任务,杨文华卸掉技术专家的身份,跟着大家一起从头学起。

2016年,杨文华率先在三宁己内酰胺装置采用APC先进控制,成为全国首创。先控系统投用当月,己内酰胺的优等品率从95%提升到99%。

2019年初,公司想尝试黑屏操作。杨文华二话不说,便带上换洗衣物,住进车间,整整4个月着魔似的设计方案,光图纸就废弃了2大桶。带领团队奋战4个多月,终于成功研发出“黑屏操作”系统,使双氧水装置标准差降幅达51.5%,成为全国首个“无人驾驶”化工生产线。

2024年,三宁100万吨/年硫磺制酸装置投产。杨文华带领项目组先后开发了22个APC控制回路、36个顺控程序和9个无人值守智控模型,最终将装置自控投用率提升到100%,操作人员每日操作频次从生产期间的1500次降低到4次,入选湖北省首批“无人工厂”案例。

在杨文华的主持下,三宁5G智能工厂建设稳步推进。他带领团队主导企业47个核心场景的业务架构重构,应用人员定位追踪、装置智能巡检、设备预测性诊断、5G远程实时操控、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技术,设备故障率下降70%,建成了全国首个“5G+MEC”独立组网工厂和湖北省首个5G智能化工厂,实现生产数据毫秒级传输,每年帮助企业节能降耗0.5%左右,生产成本下降4000多万元。

无私传道授业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好的技术要有好的传承。2015年,三宁公司倡导技术能手成立工作室,杨文华积极响应,创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独创“理论+实操+竞赛”三维培养模式,培育出全国技术能手3人、高级技师12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杨文华带领团队在全国仪器仪表制造工竞赛中斩获5项一等奖,编写《智能工厂仪表操作规范》等教材9部。工作室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00余场,培养DCS系统人才100余人,形成“老带新、强带弱”的梯队传承机制,被授予“湖北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基地”。

作为省市劳模宣讲团成员,杨文华积极参加省市劳模“五进”活动,累计参加劳模宣讲35场次,受众人数超2万人;踊跃参与全市“劳模工匠助企业行”专项行动,先后走进10余家中小企业,累计解决60个技术难题,其中通过优化某企业智能温控系统,将产品合格率从96.2%提升98.5%,年节省成本80万元。

此外,杨文华还主动承担宜昌市化工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领衔人的重任,整合12家化工企业创新工作室人才、技术优势,搭建市内产业链信息交流、技术协作、联合攻关、合作共赢的平台,攻克5项行业难题,其中成功研发新型催化剂,将产品转化率从74%提升77.2%。

“跟着师傅学到的不只是手艺,还有严谨认真的处事态度。”杨文华的徒弟周鹏感慨,“师傅身上的工匠精神一直在激励着大家不断进步。”

来源:三峡商报(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方明墨 甘瑶)

本文人物图片由三宁公司提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