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0日,宜昌市民政局本年度交出的答卷令人动容:6.5亿元社会救助资金精准滴灌,惠及困难群众19.9万人。这不仅是民生投入的坚实注脚,更是宜昌在共同富裕征程中,以政策温度筑牢民生底线的生动诠释。
宜昌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突破,闪耀着制度智慧的光芒。提标扩面显著拓展了救助边界,从低收入人口延伸至因病因灾致困群体,23万人动态数据库成为精准施救的基石。“智能监测+主动发现”的创新机制织就严密保障网,而打破户籍壁垒的居住地申享改革更是一场深刻变革——将救助申请资格扩展至全国范围,让身处宜昌的异乡人也能在困顿时获得及时帮扶,彰显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包容与温度。承接部级社会救助经办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一次求助、全程帮扶”模式,有力推动了高效、便捷、有尊严的救助服务落地。
其精髓更在于救助理念的升华与多维协同的合力。针对急难需求,临时救助化身“急救伞”;而着力强化基本救助与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的深度衔接,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政策资源。这并非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数据互通、信息共享、流程再造,构建起“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响应闭环。如低保家庭子女可享“一揽子”支持,有劳力者获就业帮扶,构建起强大的“众扶”格局。
尤为可贵的是,宜昌善用社会力量,平衡“输血”与“造血”。既通过及时救助解生存之虞,更借力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创业支持激发内生动力,将政策扶持与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的资源链接紧密结合,打造“救助+赋能”的生态链。推动救助功能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跃升,让受助者不仅渡过难关,更能积蓄发展动能,真正实现“劳动创业者无后顾之忧”。
这张以制度创新为经纬、多维协同为韧度的社会安全网,最终织就了困难群众“可感可及”的稳稳幸福。它不仅体现在救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更体现在社区工作者上门探访的关怀里,在就业岗位的精准匹配中,在子女安心就学的笑容上。它昭示着,当城市以民心为心,以精准纾困,以智慧赋能,幸福便不再是愿景,而是可触达的温暖现实。宜昌的探索,温暖了19.9万颗心,更以创新实践为全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宝贵的“宜昌方案”,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树起了一座以民为本的温暖标杆。
(作者 董市镇人民政府 吕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