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年,宜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十三五”期间的2.34平方米跃升到2024年底的3.32平方米——这1平方米的增量,不仅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更悄然改变着这座长江之畔城市的生活图景。人均1平方米,看似数字微小,实则意义非凡,它意味着每个宜昌人脚下多出了一方可供自由舒展的瑜伽垫、一片可挥洒汗水的羽毛球场地,是宜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结晶。
当大中城市普遍面临“健身去哪儿”的民生之问,宜昌交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向城市“边角料”要空间。近年来,宜昌市抢抓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机遇,不断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建设,在高架桥下建起篮球场、老旧小区角落安装智能健身器、荒废空地变身羽毛球场,创新提供“点单式”配建服务,将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转化为全民健身新阵地,确保全民健身设施切实建在群众家周围、乐意去的地方。数据显示,全市现有体育场地1284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2 平方米。同时,市县两级“一场两馆”工程已建29个,市级城市街道、社区体育设施实现100%覆盖,“15分钟健身圈”在城区社区全覆盖。
数字攀升仅是表象,宜昌全民健身的深层突破在于构建了一套可持续的生态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动态系统。国庆、端午、全民健身日等重点时间节点期间,宜昌33家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智慧化管理平台“运动吧”小程序让市民动动手指就能预定场馆,城区“15分钟健身圈”服务品质不断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在节假日向公众敞开,机关单位健身设施逐步社会化共享,宜昌这一系列开放措施,破解了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的力量也是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因素,专业社会机构与各社区志愿者不定时开展全面巡查,对辖区内公共场地全民健身器材建设点位进行巡检、维修、保养、超期拆除提醒等工作,全力保障群众健身安全。全民健身也离不开专业引领,宜昌现已建立220个体育社会组织、3500个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每千人4.75名,在社区、公园,随处可见指导员教授健身技能的身影,让“科学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人均1平方米的增量,正重塑着宜昌的城市气质,运动从“刻意为之”变为“生活呼吸”,全年龄段人群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坐标。近年来,宜昌坚持以赛为媒、以体兴旅,打造“一人参赛、全家旅游”的体旅融合新模式,不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宜昌马拉松、秭归龙舟、兴山漂流、夷陵登山、五峰滑雪、长阳游泳、枝江骑行……一系列品牌赛事活动的举办,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跟着赛事游宜昌”,为城市发展赋能、为群众幸福增色。体育公园里,孩子们在新建的游乐设施上欢笑;社区广场上,老年人健身队随音乐起舞;校园跑道上,学生们践行“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乡村球场上,“村BA”篮球赛事火热进行,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持续攀升,省运会上群众参赛人数翻倍增长,当健身成为“最潮的生活方式”,一座城市的活力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当宜昌少年在新建球场上挥洒汗水,当老人用智能器材监测运动数据,当乡村“村BA”赛场响起欢呼,如今,在宜昌,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投身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这座江畔之城用五年时间证明,最好的城市规划,是永远以人民为中心,绘就一幅“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画卷。
(作者 百里洲镇人民政府 李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