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我们都是浪浪山的小妖怪,在时代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光

2025-08-25 14:55  

浪浪山的小妖怪们又火了,“浪浪山”三个字在当代年轻人的语境中,早已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地名,它成为了某种集体心境的隐喻,那种被生活推着走、被现实压弯腰却又顽强生存的状态。当我们自嘲为“浪浪山的小妖怪”时,何尝不是在用黑色幽默消解生活的重压?这个看似戏谑的称谓背后,隐藏着一代人的生存智慧和无奈妥协。

当代青年的生存困境在“浪浪山”的意象中得到了完美诠释。房价成为压在胸口的五行山,996工作制消磨着青春的热情,35岁职场门槛提前宣告了中年危机。我们像极了《西游记》里那些没有背景的小妖。熊教头奔波于巡山任务,精细鬼奔波于琐碎工作,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在底层互相扶持。大圣一来,最先遭殃的永远是这些无名小卒,正如经济波动时最先受到冲击的永远是基层员工。某互联网公司裁员时,一位员工在社交媒体的留言令人心酸:“我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原来只是浪浪山上看门的小妖。”

但“小妖怪”的身份认同中蕴含着令人动容的韧性哲学。这些小妖或许法力低微,却各具特色;或许处境艰难,却从未放弃。当代年轻人同样如此——在格子间里创造价值,在外卖箱中传递温暖,在直播间分享快乐。“这种在平凡中寻找意义的智慧,正是“小妖怪”们对抗虚无的武器。

当代社会结构决定了大多数人终将成为“浪浪山”上的一员。金字塔顶端永远只能容纳少数人,而支撑整个社会的却是无数普通人的日常劳动。重要的事实被反复忽略,正是这些“小妖怪”维持着社会的基本运转,他们的劳动构成了文明的地基。疫情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呼吸二科主任曹丽华说道:“看到病人眼里的光,就忘了什么是累。我们不是英雄,只是穿了白大褂的普通人。”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恰是“小妖怪”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小妖怪”们也在创造自己的生存策略。有人发展出“斜杠青年”的多重身份,有人在小红书上分享“省钱妙招”,有人在B站用幽默解构生活压力。这些策略背后是对既定命运的不完全屈服,这种务实而不失尊严的态度,构成了当代青年特有的生存美学。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浪浪山的小妖怪”现象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出现了“低欲望社会”,韩国年轻人自称"三抛世代”,中国青年则用“佛系”“躺平”等词汇进行温和抵抗。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现实,当向上流动的通道变窄,年轻人不得不调整期望值与现实和解。但中国青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在自嘲为“小妖怪”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从国潮文化的兴起、汉服运动的流行中可见一斑。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浪浪山的小妖怪”这一身份。它不应只是无奈的自嘲,更可以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知道自己的局限,却不被局限定义;明白现实的残酷,却依然保持温度。就像《西游记》里的小妖们,虽无通天本领,却也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活着,构成了那个神魔世界最生动的底色。

我们都是浪浪山的小妖怪,在时代的夹缝中寻找自己的光。我们没有齐天大圣的金箍棒,却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内心的花果山;我们无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能在日常的跋涉中走出独特的轨迹。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这或许就是“小妖怪”们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作者 刘梦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