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的惨淡现状,20多亿元建古城日均卖票不到20张,如此重点工程、“明星项目”为何市场遇冷?
目前不少大中城市正在兴起新一轮的“人造古城热”,各种文化地标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共有2800多座。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直到一些县城,大大小小的仿古建筑、傍文化IP的人造景点愈演愈烈。正如有游客总结的:青砖配上红灯笼,商铺里摆些民族服饰、手工银饰、丝绸制品,臭豆腐、大鱿鱼、糖葫芦、竹筒奶茶是标配……建筑风格、业态布局都有雷同,虽然建设得古色古香,却欠缺核心竞争力,没有灵魂,古城“千城一面”,最终乏人问津,沦为“空城”。各地有关部门应探索实施“三个转变”,实现“于困局中开新局”。
要从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转变。云南丽江和湖南凤凰等“长红”古城,注重内涵挖掘,依托悠久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浙江嘉兴乌镇或是北京古北水镇,则是契合市场需求,凭借创新运营和打造IP,在融合上做“乘法”,在业态上做“加法”,不断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但不要盲目跟风,避免造成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脉破坏,比如此前住建部“点名”的贵州水司城、荆州关公像,是典型的“新形象工程”,不仅违背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给当地带来财政压力和负担。
要从传统做法向现代打法转变。在文旅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各地也要在用好传统引客引流方法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方式方法,重视营销宣传,加大网络营销力度,有效对接市场和观众,全方位吸引人流客流。去年《黑神话:悟空》游戏大火,带红了山西27处取景地,当地文旅部门迅速抓住热点,“接住这泼天的流量”,邀请全国游客来山西游览古建,并启动古建巡礼活动,发布“跟着悟空游山西”路线图以及相关主题衍生文创产品。让热门IP融入古建,来一场古与今的“双向奔赴”。
要从资源驱动向科技赋能转变。强化科技对文旅产业的创新赋能,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改造闲置资源,借助创新技术运用,不断打破固有边界,让“老树发新枝”。到敦煌莫高窟感受“数字藏经洞”的传奇故事,去武汉观看一场《夜上黄鹤楼》沉浸式光影演艺,在宜昌古今·大南门开启“古八景”可视化场景体验,为景区平添几分“科技范儿”,消费者更有参与感、互动感的同时,景区也能获得更多收益,走出一条双赢之路。
古城的灵魂不仅是建筑外形的复刻,更是对本地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对业态、场景、玩法的不断创新。让“网红”晋级“长红”、将流量转化为存量、从“卖文化”到“卖体验”,才能更好地讲好古城故事。
(作者 顾家店镇人民政府 张淑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