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佘洪炳
朗读:心怡
枝江市的东北边有一个大湖,大达8400多亩。童年时代我在问安杨山生活,就听大人说它叫东湖。
那时,经济条件极差,常常吃不饱饭,更没有粮食养猪。我的舅舅是一个年轻、朴实、勤劳的庄稼汉子,居然无力养家糊口。为了生计,我经常跟着舅舅到东湖里去绞水草回来喂猪,我们的家大约隔东湖有五六里路,常常是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的时候就出发,赶到时湖里已是蓝天白云,波光粼粼的了。
舅舅撑着船在湖里游弋,不停地用两根竹竿绞水草,我就坐在船上把两条腿放在湖里拍打着玩儿,舅舅一竿很快就绞到了一船水草。然后就用那种竹子做的夹担往回挑。
那时,湖里水草有“灯笼苞子、刺扎草、牛尾巴、丝扎草、水蒿子、鸭舌头、菱角藤子”等很多品种,它们又脆又嫩,绿油油的,是喂猪的上等草料,我跟着舅舅常到湖里,也极早地认识了它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脆脆的“刺扎草”,放在嘴里总是咸咸的味儿。
舅舅在湖里绞水草,偶尔还随竿裹些小鱼儿上来,每逢有了鱼儿我就特别兴奋,特别高兴。
那时,湖里的水清亮透明,大人们在湖边劳作或在湖里绞水草,渴了就用双手捧几捧喝,水的味儿清甜清甜,十分解渴。
那个年代粮食严重不足,舅舅还常常把牛尾巴草弄回去洗干净了,切成末做饭吃,还别说这种菜饭还特香,如今想吃都吃不到了。
湖里还有一种水生植物,人们都叫它“鸡头煲藤”,现在叫芡实,浑身都是刺,舅舅在绞水草的时候也会弄些回去当菜吃,现在街上也还有卖的,不过那个年月人们想不到弄它卖钱。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问安人曾经称作东湖的这个大湖,真正的名字叫陶家湖,曾是地方国营枝江县陶家湖养殖场,后来几经改制让给私人经营去了,承包人在湖里大量投肥投药和饲料,鱼的产量的确是高了,承包人也赚了不少钱。可是,怎么也看不到我随舅舅去湖里绞水草时的模样,我的心总是酸酸的。
近几年,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出台了禁养政策,不准在湖里投肥投药和饲料了。实现了退渔的陶家湖,水清了,草绿了,花艳了。
清晨的陶家湖清新凉爽,阵阵莲花的清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太阳渐渐升起,朝霞铺满湖面,水天一色,蔚为壮观。陶家湖,你又回到了那个年轻的岁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