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十五期——“乳儿班”来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减轻了吗?

2025-03-10 09:27   枝江市融媒体中心  


《丹阳时评》第十五期

“乳儿班”来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减轻了吗?

如果您在大城市清晨的地铁站中多留意一会儿,可能会看到一些背着电脑包还抱着襁褓的青年父母,他们的目的地,是刚刚开业的乳儿班。婴儿的奶瓶、尿布和白领的电脑包在拥挤的人流中摇晃。这样的场景是许多双职工家庭的日常缩影。

近期,随着多地“乳儿班”(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政策陆续落地,社会期待这一新政能缓解育儿与职场难以兼顾的困境。然而,政策善意与实际效果之间仍横亘着多重现实考验——这场关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改革,究竟能否真正为年轻父母“松绑”?

过去十年间,中国0-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长期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育儿成本高、托育资源短缺,让双职工家庭陷入“带娃难、送托贵”的泥潭。一位上海金融从业者在社交平台写道:“月薪2万,老人带孩子累病住院花1万,不得已请了月嫂开了1万的工资——生育成了中产返贫的加速器。”

母亲产假结束后婴幼儿无人照料、企事业单位不允许带娃上班、育儿假难落实、哺乳期的难言之隐等育儿难题已经成为城市双职工生活常态,更加速了城市青年不敢婚、不敢生的心理。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提出了他的观点——育儿不应该是“孤军奋战”的冒险,“社会共担”应逐步加入“家庭责任”。

“乳儿班”的推广,标志着托育责任从家庭向社会的关键性转移。以上海某央企托育中心为例,企业联合社区提供补贴,家长每月支付2000元即可享受全日托育,费用仅为市场价的1/3;南京试点“医育结合”模式,社区托育点配备专业保健团队,实时监测婴幼儿健康数据。这些探索试图在普惠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为年轻父母织就一张“安全网”。

政策落地后的矛盾却逐渐显现。在深圳某民营托育机构,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个婴幼儿每月成本约5000元,但限价政策要求收费不超过4000元,“全靠政府补贴和压缩人力成本硬撑”。一些机构为降低成本,将师生比从1:3放宽至1:5,甚至用“无证育儿师”充数,成本压缩下,婴幼儿的安全着实令父母和社会担忧。

更大的焦虑来自供需失衡。北京朝阳区一处普惠托育点开放30个名额,首日报名人数突破500;杭州某社区推出“15分钟托育圈”,排队家庭却已排到两年后。一位二胎母亲苦笑:“抢托育名额比汽车摇号还难,政策像橱窗里的蛋糕,看得见却吃不着。”

要真正释放政策红利,需直面三大结构性难题: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服务标准的精细度、社会信任的构建。

当前多地托育机构依赖“财政补贴+企业让利”模式,但当前地方财政吃紧,企业降本增效成主流,托育投入恐成“无源之水”。这种大环境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参考法国“全民托育”经验,中央财政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将托育支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服务标准更需“绣花功夫”。婴幼儿照护不是简单“保管”,而需科学支撑。上海已出台地方标准,规定托育的婴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餐食48小时留样等138项细则;杭州通过监控系统AI监测托育机构实时画面,家长可同时通过手机APP“云监督”。这些尝试将“模糊地带”变为“透明流程”,值得推广。

而巩固社会信任尤为关键。近年早教机构暴雷、虐童事件频发,加剧家长“送托恐惧”。成都试点的“托育责任险”和“机构黑名单”制度,或许能为行业注入“信用资本”。更重要的是,政策需回应一个根本追问:托育服务究竟是为解放劳动力,还是为儿童成长负责?二者的价值排序,决定改革能走多远。

短视频平台上有一条点赞过万的视频,某互联网大厂托育中心迎来首位6月龄婴儿,产假刚刚结束的母亲在玻璃窗外泪流满面——这眼泪中既有愧疚,更有解脱。生育对当代青年而言,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乳儿班”的价值,不仅在于减轻家庭负担,更在于重塑“育儿共同体”的理念:让每个孩子的啼哭都能被温柔承接,让每位父母不必在职场与家庭间“凌空走钢丝”。

完善育儿政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一个“敢生、能育、愿养”的社会系统。这需要政府、市场、社区形成合力,用制度温度融化低生育率的坚冰。当公共服务真正抵达“最柔软的群体”,育儿压力才能从“生存之战”回归“幸福之选”。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龚春梅 潘德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