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俯身倾听察民意 躬身实干解民忧

2025-08-08 11:36  

“民之所欲,我之所趋;民之所恶,我之所弃。”这句古训道尽了为政的朴素真谛。如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已成为贯穿基层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线,它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转化为一件件可触可感的民生改善、一次次温暖人心的雪中送炭。真正将实事办好、将难题破解,是民心的期盼,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

听民声:“脚底沾满泥土”,感知民之冷暖是办好实事的基石。实事办得准不准?难题解得痛不痛快?群众最有发言权。若关起门来做决策,满足于文件汇报,难免隔靴搔痒、事倍功半。曾几何时,“证明我妈是我妈”的奇葩证明困扰了多少家庭?正是基于广泛收集到的群众“办事难”的强烈反映,国家层面才大力推动“减证便民”,清理奇葩证明;社区“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中,网格员“扫楼入户”听诉求,才发现老旧小区老人普遍面临的“上下楼困难”,才促成了成片加装电梯工程的加速推进。因此,听民声切忌“耳塞棉花”,必须迈开步子、打开窗子、俯下身子。 无论是线上平台“民意直通车”、“领导留言板”,还是线下“板凳会议”、“屋场夜话”,都是连接民心、感知民意的宝贵渠道。真正沉下去倾听“民音”,才能避免决策成为脱离现实的“独角戏”,确保“办实事”的靶心始终对准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解民忧:“精准施针发力”,攻克痛点难点才是解难题的硬招。实事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解决了困扰百姓的老大难问题,是否啃下了制约发展的“硬骨头”。大水漫灌不如精准滴灌,“一刀切”往往南辕北辙。 针对“看病难、看病贵”,近年来国家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如“灵魂砍价”般大幅降价,挤干虚高水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让优质资源可及性提升。针对“小微市场主体融资难”,定向降准、普惠金融政策精准“输血”,助其渡过难关。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既有普惠性养老、托育体系的构建,也有社区食堂、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微而实的举措。解难题尤须“解剖麻雀”,找准病灶,对症下药。 这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有破解难题的决心,更要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和韧性,善用市场化、法治化、智能化手段,精准发力,务求实效。避免出现政策“悬浮”、资金“睡大觉”的尴尬,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聚民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共治共享激发解难新动能。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凝聚各方智慧力量,才能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磅礴合力。“接诉即办”机制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市民的监督和诉求表达;城乡治理中,“社区规划师”引导居民共同设计家园,“志愿积分”激励邻里互助,“乡贤议事会”化解本土矛盾等新模式层出不穷;“智慧城市”建设中,广大网民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随手拍”举报隐患成为城市安全的新防线。这些生动实践昭示:群众既是受益者,更应是参与者、推动者。 当单向的“施与受”转变为双向的“奔赴与交融”,治理就有了源头活水。搭建平台、畅通机制、赋权于民,把“你我”变为“我们”,就能汇聚起破解难题、共促和谐的强大内生动力。

为民情怀长坚守,实干担当永争先。“为民办实事解难题”,非一时之功,当久久为功。它考验的是初心使命的坚守,衡量的是为民情怀的深浅。要“钉钉子”抓落实。 防止“雷声大、雨点小”,杜绝“面子工程”,承诺的事情就要一抓到底。要“绣花功夫”提质效。 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力求每一项举措都经得起群众检验和时间考验。要“长效常态”固成果。 把行之有效的经验机制化、制度化,让为民服务解难题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作者 市委党校 李绪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