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码头村:“草根”逆袭 鱼腥草变致富“黄金根”

2025-04-18 15:48   枝江市融媒体中心  

枝江融媒(记者 朱深耕)鱼腥草,又名“折耳根”,这种药食同源,曾被视作田边野草的本土植物,如今在问安镇袁码头村的百亩农田里蓬勃生长。近年来,袁码头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将传统野菜发展为鲜销的特色产业,以小小根茎铺就乡村振兴的致富新路。

4月17日上午7点,袁码头村四组的李爱民家鱼腥草种植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两名工人分工协作:一人持三齿铁锹深挖泥土,另一人紧随其后,用高压水枪冲刷根茎。在强劲水流的冲刷下,附着其上的土壤层层剥落,缠绕的雪白根茎逐渐显现,空气中弥漫着鱼腥草特有的气息。

据袁码头村村委会副主任邓瑞新介绍,该村农户自家种植采收后的鱼腥草,会被送往村洗根厂集中清洗并由洗根厂统一销售。在袁码头村的洗根厂内,工人们正对成堆的根茎进行分拣清洗。村民李道英在洗根厂工作一年多,正动作娴熟地将根茎按品质分类。“田地里运回来的根统一洗干净以后,会转到我们这边分拣,把黑色的、黄色的、颜色不好看的挑出来,优质根打包销售。”李道英一边分类一边告诉记者。

谈及鱼腥草的销售,洗根厂的厂长赵心华对今年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他介绍,洗根厂积累了许多新老客商,往年主要销往云贵川,今年新增了广东、福建的客商。销售激增的同时,也为厂里务工的本村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村民李道英说:“我在这里工作离家近,一个月三、四千块钱,一年大概能有四五万块钱,还是蛮开心的。回去还可以照顾家里,干一些农活。”而对于全厂的整体劳务支出,赵心华说:“厂里请的工人都是本村的村民,旺季每天3班12人,淡季每天2班6人,每年的劳务支出大概有30多万。”

鱼腥草种植的兴起,成为了村民们致富的 “香饽饽”。据了解,过去袁码头村多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但近年受干旱影响,水稻亩均收益仅2000元,经济效益低下。2023年,村“两委”组织村民赴当阳市两河镇、河溶镇等地考察后,发现鱼腥草亩产高达1.3万斤,收益可达2万元,是传统作物的10倍。在政策引导下,全村大多农户陆续转型。“我们村现在种植鱼腥草的大约有30多户,接近400亩田。种得好的,一个平方可以产20斤,一亩田有2万多块钱的经济收入。”邓瑞新告诉记者。

从“望天收”的传统农耕到订单农业的精准对接,袁码头村以鱼腥草为支点,撬动了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双重杠杆。如今,村道拓宽了,新房建起了,村民的笑容更灿烂了。这片土地上的绿色蜕变,正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