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时评》第十八期 ——食品新规,你的食品安全了吗?

2025-04-14 11:09  


《丹阳时评》第十八期

——食品新规,你的食品安全了吗?

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

其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这两项跟大家平时饮食和生活相关度最高。

本期丹阳时评作者林川认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向更高标准。新规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行业规范化和技术创新,回应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长期关切,也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化落实。

新规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是明确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宣传用语。此前,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将“零添加”作为营销噱头,甚至出现配料表与实际宣称不符的乱象(如某酱油品牌标称“零添加”,配料表中却有食盐和白砂糖)。新规要求,只有在相关成分含量为“0”时才能使用“无”“不含”等表述,且禁止对合法添加剂进行污名化宣传。这一调整不仅遏制了企业的投机行为,也引导公众理性认知添加剂的作用——合规使用添加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

此外,新规强化了标签透明度,要求食品名称中提及的配料需标注具体含量(如“燕窝月饼”须标明燕窝添加量),并推出数字标签,鼓励企业通过二维码展示详细信息,消费者用手机扫描即可清楚地查看标签。解决了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不全等问题。这类改革既回应了老年人对易读标签的需求,也顺应了数字化消费趋势。

新规在特殊人群关怀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强制要求标注8类致敏物质如麸质、乳制品等,并在配料表中以加粗、下划线等方式突出显示,为过敏人群提供明确警示。另一方面,新增特殊医学用途如生酮配方、防反流配方、脂肪代谢异常配方等婴儿配方食品类别,覆盖罕见病婴儿群体的营养需求,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设计。

在健康风险提示上,营养标签从原本的强制标示的营养素从“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并新增饱和脂肪和糖的强制标注,同时增加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油盐糖”。这一调整与国际标准接轨,帮助消费者更全面评估食品健康风险,尤其对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更具指导意义。这里和卫健委在今年初发布的健康食谱不谋而合,都能指导大家吃出好身体。

新规通过技术标准倒逼行业规范化。例如,保质期标示从“生产日期+天数”改为直接标注到期日,简化了消费者判断流程,同时允许企业自愿标示“消费保存期”(区分品质期与安全期),兼顾了食品科学特性与用户体验。此外,对进口食品要求分别标注原产国与灌装国,强化了跨境食品安全追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将于2027年3月正式实施,给予企业两年过渡期。既为行业调整预留时间,也表明政策并非“一刀切”,而是鼓励企业在合规框架下探索创新。新规出台后,一直以“零添加”为卖点的某调味品企业已表态支持新规,并承诺调整标签,显示出行业头部企业对规范化竞争的积极态度。

新标准的发布能更科学地指引食品行业的发展及消费者的饮食,对于食品行业及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对于未来,还有两点要注意:

作为食品企业应规范宣传,营销别耍“小聪明”。从这次最新标准的更新情况来看,食品标签的规范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国家也在尽量通过完善标准将一些误导宣传从根源上消灭掉。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将倒逼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稍微花一点精力学会看标签。新标准的发布只是第一步。大家学会看标签选择食品才是关键,建议大家主动学习食品标签信息,学会辨别食品的真实属性,从而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更科学、自主地选择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尽管新规成效可期,但挑战仍然存在。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可能面临标签改版成本压力,需通过政策扶持实现平稳过渡;另一方面,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例如区分“保质期”与“保存期”、理解营养标签等仍需持续科普。此外,如何监管新兴营销话术也是未来重点。

总体而言,此次标准修订是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一次重要跃升。它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构建更健康的食品消费生态奠定了基石。未来,政策落地效果将取决于监管执行力、行业自律与公众参与的共同作用,而这场“舌尖上的改革”也将持续推动“健康中国”愿景照进现实。

《丹阳时评》一期一会,邀请您一起倾听、思考、交流。

投稿邮箱:603956287@qq.com

主播:尹艺 心怡

责任编辑:何唯

审核:龚春梅 潘德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