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融媒(记者 汪桔 申涵)在枝江的土地上,有一项古老而迷人的非遗技艺——善溪泥塑,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以质朴的姿态讲述着千年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枝江市马家店街道滕家河村的善溪土陶泥塑坊,探寻善溪泥塑的奥秘。
溯源:历史长河中的泥土记忆
踏入善溪土陶泥塑坊内,一股泥土的质朴气息便扑面而来,只见架子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有人物、动物、各色器皿,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属于它们的故事。廖喜焱,这位与善溪泥塑相伴多年的手艺人,正在作坊里专注创作。谈及善溪泥塑,他眼中满是自豪:“善溪泥塑历史悠久,枝江在6000多年前的关庙山时期,就已产生陶塑泥塑。我从小就对这方面的文物情有独钟,对泥塑更是喜爱有加。”
善溪泥塑的历史,虽难以精确追溯起源,但枝江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却为它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枝江作为三峡地区大溪文化中心和楚文化发祥地,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的手工制作。两汉以后,随着宗教活动的兴起,泥塑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明清时期,善溪窑一带窑火兴旺,当地百姓就地取材,用细腻的泥土创造出实用与美观兼具的泥塑作品。起初,多是些日常的陶制器皿,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制作过程中融入更多艺术构思,逐渐发展出了以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为主题的泥塑艺术品。每逢节日庆典,这些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泥塑便成为装点生活、寄托美好祈愿的重要元素。在一代又一代枝江人的传承下,善溪泥塑扎根民间,传承至今。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善溪泥塑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有限,使得年轻人对这门传统技艺望而却步,但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坚守,廖喜焱便是其中之一。
工艺:匠心独运的指尖艺术
善溪泥塑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从选土开始就尽显门道。廖喜焱告诉记者,枝江泥土资源丰富,制作泥塑的原料正是枝江随处可见的红土。“我们把泥土取回来以后,要经过日晒,然后水洗、过滤、出水,最后才能够制作出使用的陶泥。”
将泥土与水充分搅拌融合,静置十天左右,再用筛网过滤出杂质,放入棉布袋中悬挂出水,整个过程需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一步都急不得。
将布袋中的泥巴放到木板上,廖喜焱开始了制作泥塑的第一步——揉泥。只见他双手熟练地揉动着泥巴,不时使用木槌进行捶打,仿佛将所有的浮躁都揉进了这团泥里。“我使用的技法就是通常用的羊头揉泥法,通过揉捏将里面的气泡揉出来,这样泥巴才会质地密实。”廖喜焱一边揉泥,一边向记者介绍。
揉好泥后,廖喜焱将泥巴摊平在一块木板上,开始着手创作泥塑作品。他告诉记者,今天要做的是一座人物头像浮雕。泥塑的塑形环节无需复杂模具,全凭创作者的双手。只见他用手指勾勒出人物头部的大致轮廓,确定额头、脸颊、下巴的位置,手法看似随意,却精准地把控着比例。
在创作过程中,廖喜焱手中形态各异的雕刻工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告诉记者,这些工具全部都是他自己手工打磨制作的。“有时候在市场上买的雕塑工具并不适合自己的习惯,我就在外面买黄杨木,经过自己的雕刻,把它打磨成雕刻工具,这样用起来更加顺手。”
搓、捏、揉、压间,不一会儿,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初具雏形,而要制作一件完整的作品,往往需要近半个月的时间。
传承:初心不改的探寻之道
廖喜焱与善溪泥塑的缘分,还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因为我的父亲原来是做厨师,他在做菜的过程中会对菜进行雕刻,雕刻方面的兴趣,我还是受父亲的影响。”偶然的一个机会,儿时的廖喜焱参加了一场美术竞赛,他在父亲的指导下制作的泥塑作品斩获了头等奖,从此开启了他与泥塑的不解之缘。
高中毕业后,廖喜焱拜著名雕塑家周长青为师。说起与周老师的结缘,廖喜焱打开了话匣子:“我父亲当时在市幼儿园里上班,周老师到幼儿园做滑滑梯时也要用到泥塑,他们就认识了。”在父亲的引荐下,廖喜焱拜入周长青门下,跟随老师学习素描绘画和雕塑技法,为日后从事泥塑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廖喜焱创办了善溪土陶泥塑坊,这不仅是他的创作基地,更是传承善溪泥塑的重要场所。谈及创办初衷,他表示:“我一直从事泥塑创作,在枝江,这个领域还比较空白,去年善溪泥塑申报成功,我就想借这个机会,把陶艺和泥塑结合起来,办个泥塑坊。”依托这一场所,他积极开展非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看到了善溪泥塑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
从选材、揉泥、塑形到最后的上色、硬化,善溪泥塑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它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枝江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审美情趣。2024年,善溪泥塑成功入选枝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相信这项扎根土地的非遗技艺定能绽放出新的光彩,继续在岁月长河中散发迷人的泥土芬芳 。
一审:何唯
二审:潘德铭
三审:龚春梅